English

初进北大

1998-04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戴逸 我有话说

52年前,我初进北大,在历史系就读两年。追忆前尘,如影如梦,当年的各种事件,众多人物,历历如在眼前。

1946年深秋,我从上海交通大学转到北京大学。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、活泼的自由风气深深地吸引住了我。

初进北大,如同步入了一个洋溢着民主自由气息的学术殿堂,课堂很多是选修,大多是跨系科听课,课堂不点名,纪律宽松。同学中有的勤奋攻读、成绩优异,有的则不修边幅,放浪形骸,读书不求甚解。丙类学生考试时都能顺利通过。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是北大图书馆,馆藏宏富,缥缃满架,对学生开架阅览,取阅方便。我第一次走进沙滩图书馆的大阅览室,琳琅满目,心境豁然开朗,很多以前听说而从未见过的书籍,都陈列在眼前。

尤其值得留恋和怀念的是当年给我们上课的师长们。当年北大的名教授有给低年级学生开基础课的好传统,故而,使我一个刚入校门的青年学子,有幸认识了许多文化名人,亲聆教诲。我是历史系的学生,当年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兼历史系主任,为我们开明清史课程。北大不设副校长,郑先生实际上担当副校长角色,事务丛集,一切都要躬亲处理,但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。他的课内容丰富、讲述生动极有条理。校长胡适也给历史系上过课,是历史研究法系列讲座的第一讲。还有辅仁大学校长、史学名家陈垣先生被请来讲“史源学”,他坐在特设的椅子内,鹤发银髯,神态安详地与学生讲论今古。

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的任教老师都是名教授。国文的老师沈从文,身躯瘦弱,态度和蔼,低沉的语音迸放出精警的内容,每篇课文他都低回吟诵,以欣赏者的姿态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。哲学的老师贺麟,个子矮小,戴着宽边大眼镜,神采奕奕,讲课滔滔不绝,尽情勾划出一个沉思中的世界。他是北大训导长,但平易近人,亲近学生,我常常去他家中作客,他热情地和学生聊天,答复问题。社会学的老师徐德珩,讲课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,这门课非常叫座,听者踊跃,因此安排在北楼大教室内上课。他是进步色彩最鲜明的一位教授,有一次我到他家中邀请他参加一次学生的集会,我离他家时,他嘱咐我注意身后有无国民党的特务盯梢,可见他当时处境之险恶和他对学生的关怀。我还选修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课,至今我还能回想出当年他讲课的情形,闭着眼睛、举着粉笔、慢条斯理地讲说,既具哲理思考,又富语言魅力。他的课程融会东西方的学问,令人耳目一新。

我在北大两年还听了许多历史系的课程。隋唐史的老师向达,学识渊博,神态凝重,他讲课声音很小,语气平缓,且少条理,学生们怕听不清,把凳子挪得很近,在他周围围成一个圈。他讲课内容精彩,旁征博引,如数家珍,把学生带进博大辉煌的盛唐时代,谛听他的课程,你一定会敬佩他知识之广、构思之密、见解之深。宋史老师邓广铭,治学勤奋、功底深厚。宋史资料号称浩瀚,可邓先生是当时唯一读完了宋史史料的青年学者,他做研究,必用大力把全部史料网罗起来,竭泽而渔、广谨而扎实,讲课内容充实、生动,关心学生。我听他讲辽史的“四时捺钵”,有些问题弄不清楚,写了一封长信请教他,他竟在课堂上用半个多小时讲解我提的问题,使我铭记难忘。西洋史老师杨人学识精深,富有活泼自由的气度,言语清晰,富文采,有诙谐幽默感,他讲的“希腊精神”,具有真知灼见。邵循正是清华大学教授,被请来讲授元史,他的课程穷本溯源,援引广博,中文、英文、法文、波斯文、蒙古文,精通各种语言,既有宏观的剖析,又有微观的考证。还有一位从北京图书馆请来讲目录学的赵万里,他是王国维的学生、同乡,其读书之广、识断之精、记忆之强,令人惊叹。上课不带片纸,各种珍本、善本的特点、刊刻年代、内容,均烂熟于胸,娓娓而谈,均有来历,课堂上有问必答,略无迟滞。

当年的北大,确是英贤荟萃、人才济济,这坚强的教授阵容永远会使后来的学生们歆羡叹慕!最难得的是,他们都亲临第一线,为低年级学生开课,传道授业,耳提面命,不辞辛劳,用他们的心血浇灌着学术园地中的嫩苗。当年的学生们虽在战火扰攘的岁月中,何幸能得如许名师的指点,真是得天独厚,受益匪浅。

北京大学有强大的学术队伍,有优秀的学术传统,蕴蓄深厚,兼容并存,学风淳朴,思想自由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北京大学在新时代中得到迅速发展,为社会主义培育了大批人才。我预祝并坚信进入21世纪,北京大学的悠久传统将得到进一步发扬,使我的母校成为世界上顶尖的高等学府。

作者简介戴逸,1926年9月生,江苏常熟人。上海交通大学肄业,1946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,1948年赴正定华北大学,以后一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。曾任清史研究所所长,现任中国史学会会长、北京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